提起祢衡,大家就容易想起《三国演义》里,祢衡裸衣击鼓骂曹操的桥段。由于曹操被罗贯中刻画成奸臣的形象,所以祢衡公然骂曹操,自然就是正义的形象了。那么,真实历史上祢衡是什么样的,他问何骂曹操呢?
史书记载,祢衡少有才辩,性情刚傲,好侮慢权贵。孔融激赏其才性,称赞他“淑质贞亮,英才卓砾”,多次向汉献帝和曹操举荐。曹操召见祢衡,但祢衡素来蔑视曹操,自称狂病,不肯往见。曹操强召作鼓史,祢衡则当众裸身击鼓,反辱曹操。
孔融责备祢衡,祢衡答应去见曹操,结果祢衡故意很晚才去,并穿着普通单衣、缠着普通头巾,手里拿着三尺长的大杖,坐在曹操大营门口,用大杖捶着地大骂曹操及其先祖,无所不至。曹操大怒,但没有杀祢衡,而是派人把他送到刘表那里去了。
历来认为,祢衡骂曹操,就是因为性格刚傲,加之看不惯曹操的所作所为。其实细究一下,背后还有其他原因:
祢衡的政治立场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兴平中,避难荆州。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后汉书·文苑列传下》
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祢衡大概率是寒门出身,因为关于他的家世只字未提,只说了他是平原郡般县人。史书记载,如果是世家出身或者父祖做过什么官的,肯定会提一下,祢衡啥都没有,估计就是个寒门出身的读书人。
兴平年间(194-195年),祢衡本来在荆州避难,后来从荆州来到许都。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所以一时之间许县云集了天下英才。祢衡来到许县后,怀揣着自己的名刺,结果却没有人赏识引荐他,以至于名刺上的字都磨得看不清了。
后来就发生了著名的祢衡品评人物的故事了。有人问祢衡说:“为什么不去投奔陈长文(陈群)、司马伯达(司马朗)?”祢衡回答说:“你想让我结交宰牲卖酒的人吗!”
有人又问:“当今许县里,谁最有才?”祢衡只看重鲁国人孔融和弘农人杨修,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其余的人平平庸庸,不值得提。”有人又问他:“曹公(曹操)、荀令君(荀彧)、赵荡寇(赵融)都可以称得上是盖世吗?”
祢衡没怎么评价曹操,他见荀彧长得帅、赵融是个大肚子便说:“荀文若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赵稚长可以让他管理厨房膳食。”其意指荀彧也就只有脸长得好看而已,而赵融则是个只会吃肉的家伙。众人听后都对祢衡切齿。祢衡恃才傲逸,臧否过度,认为对方不如自己就不和他说话,因此多遭人恨。
其实我们分析一下,祢衡为何谁也看不上,甚至连荀彧都被贬得一无是处?是因为祢衡的出身和遭遇,因为他的政治立场。
祢衡到许都,自然是想为朝廷、为汉献帝效力的。但由于其是寒门士子出身,所以即使他的名刺磨平了,也没有人举荐他,因为东汉是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做官的途径基本为世家大族所把持。陈群、司马朗都是出身世代官宦的大族,而且又是曹操的铁杆,所以祢衡对他们恶语相向。
荀彧、赵融也都出身名门,但荀彧、赵融并非百分之百倒向曹操,他们一方面与曹操合作,一方面也为汉献帝做事,所以祢衡对他们的恶感稍差。而孔融则是妥妥的忠直之臣,敢于硬怼曹操的;而杨修之父杨彪,也是跟随汉献帝的,所以祢衡对于孔融、杨修有好感。
从这个角度来看,祢衡痛恨曹操就不那么难理解了。而且197年曹操把杨修的父亲杨彪下狱,并且杀了议郎赵彦,以此加强自己的权威。所以结合起来看,祢衡本来想到许都为朝廷效力,却郁郁不得志,只有孔融、杨修认可祢衡。但由于曹操的存在,祢衡没法直接见到汉献帝,所以祢衡视曹操为自己最大的敌人。
寒门士子的无奈与苦涩
当然,祢衡不光骂曹操,据史书记载他还骂刘表、骂黄祖,并导致自己最终被杀。这就不得不分析一下祢衡个人的性格了。
祢衡到荆州后,刘表和荆州的士大夫早就佩服祢衡的才气、名声,祢衡来后非常尊敬地对他,写的文章、言谈议论,没有祢衡的意见就不能定下来。不久之后,祢衡又侮辱、轻慢刘表,刘表深感耻辱,不能容忍,认为江夏太守黄祖性情急躁,所以把祢衡又送给江夏太守黄祖。
当时黄祖屯兵夏口,黄祖的长子黄射和祢衡关系好,与他一同到夏口。黄祖也能善待祢衡。祢衡替黄祖做文书方面的事,孰轻孰重、孰疏孰亲,都处理得很恰当。黄祖拉着祢衡的手说:“先生,这正合我的意,和我心中要说的话一样啊。”
后来,黄祖有一次宴请宾客,做黍臛款待他们。黍臛做好后,先放到祢衡面前,祢衡自己吃饱而不顾身边的人,之后又拿着黍玩起来。当时有个叫张伯云的人也在座,拿祢衡开玩笑说:“礼教云何而食此?”祢衡不回答,依旧在玩弄黍。
黄祖说:“处士,不应该回答他吗?”但祢衡出言不逊,对黄祖说:“君子宁闻车前马屁?”黄祖很难堪,就斥责祢衡。祢衡熟视黄祖,骂到:“死锻锡公!”黄祖非常生气,派伍伯抓着祢衡的头拉他出去,祢衡大骂不止,黄祖下令绞杀祢衡。祢衡死的时候年仅二十六岁。
纵观祢衡短暂的一生,几乎是怼天怼地怼空气,很少有人能让祢衡满意。前面我们分析了祢衡骂曹操的原因,但刘表、黄祖一开始其实与祢衡相处的并不错,可惜过不了多久,祢衡就侮辱轻慢他们,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祢衡没有根基,没有家世,有些才华,但难以出头,所以“毒舌”、“讥讽时弊”就成了他的武器。凭借这种行为,祢衡为自己赢得了“刚直敢言”的名声,可惜却仍然没有人重用他。
表面上祢衡是个“喷子”、“愤青”,敢于挑战权贵,藐视世家豪族,但其实这背后的底色却是——深深的自卑。不知为何,我似乎多少有些能够理解祢衡内心的纠结与挣扎。正如许多年前,我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第一次从村里来到县城的感觉……
另外多说一句,与祢衡交好的孔融、杨修,最终都死在曹操手里。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卢弼《三国志集解》
诚信配资-诚信配资官网-配资在线炒股-配资股票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