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昱汝 徐芸茜 北京报道
2024年10月18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资环集团”)挂牌成立,成为我国第98家央企。中国资环集团的成立并非简单的企业数量增加,而是标志着资源循环利用这一关乎国家战略安全和绿色发展的产业,迎来了一个统筹规划、强力执行的“国家队”主力。
整整一年过去,这家新央企以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动作,展现了其非凡的“起跑速度”和清晰的战略雄心,在构建中国“无废城市”和循环经济体系的蓝图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资环集团的崛起标志着资源循环利用领域获中央企业重视。成立一年以来,集团广纳贤才,深化合作,强化团队实力,提升行业水准。致力于构建全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推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引领产业迈向绿色、低碳、可持续之路,为行业注入全新活力。
构建全国性循环经济产业框架
“作为再生资源利用的国家队,更多的是要建立全行业协同发展的服务平台,大力推进行业整合与高质量发展。”中国资环集团董事长刘宇在成立之初的表态,为企业发展锚定了高起点航向。一年间,集团以顶层设计为先导,快速完成了从组建到运营的战略布局。
在规划层面,中国资环集团迅速构建起“2+6+N”规划体系,立足2个“基本盘”,做优再生钢铁、做强绿色投资,加速布局动力电池、有色金属、机动车、新能源器件、电子电器、塑料再生6个新兴业务板块,并适时布局设备更新等新业务。并明确“2025年立柱架梁、2030年积厚成势、2035年能级跃升”的三步走发展路径,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落地的阶段性任务。这一规划既立足当前产业痛点,又着眼长远发展需求,为集团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资环集团注册资本100亿元,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从股权结构看,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宝武、中国石化、华润集团各占20%,中铝集团、中国五矿各占10%。国资委央企名录排名第67位。多家央企的加入,不仅注入了雄厚资本,更带来了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协同优势,为集团快速起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业务布局上,中国资环集团宣布成立9家子公司,一个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中国最发达经济圈的产业网络形成。
具体来看,中国资源循环集团设备资产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塑料再生有限公司、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池有限公司、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机动车有限公司和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落子天津,涵盖设备资产管理、塑料再生利用、动力电池回收、机动车循环经济及绿色科技研发等领域。
同时,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色金属投资有限公司落户浙江杭州,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子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扎根广东深圳,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则分别布局江苏南京、无锡两地。
回收网络建设是循环经济的根基。中国资环集团链金公司打造的“平台+基地”模式成效显著,目前已在全国布局34个中心基地和360个卫星基地,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梯级回收网络,再生钢铁市场占有率已突破20%。
在天津,集团建成上线设备资产循环平台,打造出央国企商业合作的“天津样板”;在深圳、天津,退役光伏高值化利用生产基地落地投产,填补了区域技术空白。这种“核心基地+区域节点”的网络格局,为资源高效流转搭建了关键载体。
“我们要建的不是孤立的回收点,而是多层次、立体化、高效率的资源循环体系。”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总经理朱建春表示,这一体系的构建,正在破解长期存在的再生资源回收分散化、低效化难题。
“中国资环集团正全力构建全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通过市场化重组整合国资央企资产与业务,放大国有资本功能。集团并购重组行业优秀企业,推动再生资源应收尽收、能用尽用,助力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业务覆盖回收网络建设、废钢及废电回收等领域,发挥龙头作用,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引领行业规范
激活“城市矿山”的绿色价值
位于长三角的中国资环电池回收基地,退役动力电池经过检测、拆解、提炼等工序,最终转化为镍、钴、锰等金属材料,再供电池企业生产新电池。
“镍、钴、锰回收率达99.6%,锂回收率达91%,基本实现资源闭环利用。”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春平说道。这一技术突破,正是中国资环集团以科技激活“城市矿山”价值的生动缩影。
在战略金属回收领域,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色金属投资有限公司聚焦铜、铝及“四稀金属”循环利用,通过精细化分选技术提高资源回收率,为国家战略金属安全提供了补充保障。在废旧机动车回收领域,机动车公司构建“车—件—料”核心链路,对废旧汽车进行精细化拆解,使回用件再利用率提升30%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更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推动行业从“简单回收”向“精深加工”转型。
针对民生领域的回收痛点,集团推出的“手机安全回收绿色供应链平台”实现了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的结合。目前该平台已覆盖全国32个重点城市,有效破解了电子废弃物回收的信任难题。
在前沿技术研发上,9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塑料再生有限公司与科研院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废塑料制绿色航煤、生物酶解等核心技术攻关。据测算,我国2023年约4300万吨废塑料被焚烧或填埋,若50%实现化学循环,相当于开发一个超6000万吨的油田,对保障能源安全意义重大。这种前瞻性布局,正在为循环经济开辟新的价值空间。
政策层面,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2025年主要再生资源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将面临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企业要积极把握这些机遇,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快速和高质量发展。”张新原对本报记者补充道。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来源:华夏时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咨询及合作:19176699651;yuanshipeng@xxcb.cn。
举报/反馈诚信配资-诚信配资官网-配资在线炒股-配资股票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