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故事
1959年夏季,我们营1连、2连、分别驻扎在尼未宗、浪卡之宗地区。营部、机枪连、炮连驻强钦寺。3连驻仁布宗宗政府所在地。部队一面配合地方干部发动群众进行民主改革,一面搜寻残匪。
7、8月份的时候,有一股约10几人的匪徒在仁布宗周边流窜,所到之处,抢劫群众牛羊、马匹、粮食祸害百姓,我们虽然多次积极出兵,但每次叛匪都是闻风乘马快速逃之夭夭。
营首长根据敌情我情的实际情况,作了充分的对比,考虑到叛匪每人至少有两匹快马,且随抢随换,行动迅速,稍有风吹草动,即刻逃离。而我们得到情报后,虽然快速出击,但面对高山、峡谷、江河、草原,要围追堵截他们全凭两条腿,难度确实很大,要克敌制胜,必须在行动的速度上要提高,即配备相应的马匹。经请示上级批准,立即组建一支小而精的骑兵分队。
小分队由3连的一个连制排组成,配备轻重机枪、电台、卫生员、翻译,由营参谋长谷如云带队指挥,3连连长常守英任副指挥。因我是参谋长的通讯员,我也有幸成为一名骑兵战士。分队组建后,积极主动寻找战机,快速应变能力大大加强,我们在仁布宗周边地区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广泛发动群众,广大农牧民对解放军的认识,大大提高,纷纷检举揭发,提供准确情报,局面迅速打开,主动上交藏于民间的枪支、弹药,刀矛等武器,使匪徒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且无藏身之地,终于在尼未宗的一个山沟里被我们团团围住将其全歼。
为了使民主改革顺利进行,为了保护藏胞生命财产安全,在消灭此股残匪的历次行动中,全体同志付出的艰辛是超常的。策马在高山峡谷、草原牧场,数次涉过雅鲁藏布江,有时刚卸鞍准备宿营,有情况就得马上出发,有时候刚做好饭顾不上吃即刻就走。副营长为了让疲惫不堪的战士多休息一下,没有带领部队配合骑兵排及时堵一个山口而受到处分。
骑兵小分队组建不久,大家对由民间租借来的马匹脾性不熟悉,又缺乏基本的骑技,骑术拙劣,也没有经过训练,就外出执行任务,所以,行军途中,洋相百出,有人在马儿奔跑中失去平衡,坠落马下,有人因马儿突然受惊,骑手措手不及,导致单脚穿鐙,身体侧倒,让马儿拖着狂奔,有人因马失前蹄而坠马摔得鼻青脸肿,有被马踢被马踩的,还有人驾驭不了坐骑,索性牵着马走。而最最痛苦的莫过于绝大部分同志屁股被磨破,骑在狂奔的马背上,一路颠荡,如坐针毡,疼痛难忍。
记得有一次,我们快马扬鞭在尼未宗的一个林间小道,一位骑手来不及躲避头顶的障碍物,情急之下,双手紧紧抓住头顶上的树枝,结果是马儿从胯下飞奔而去,自己身体却悬在空中,像打秋千一样在空中荡悠,犹如马戏表演。
有一次,我和战友焦树成去然巴河边遛马,返回驻地时,我俩胆大冒失地分别骑上了没有马鞍的光背马,一上马,马儿沿着河床狂奔,由于紧张,我俩双双掉进齐腰深的河中,猛的呛了几口水,浑身湿透,像个落汤鸡似的,回到驻地,战友们看到我俩这模样,有人大喊:“热烈欢迎水兵归队”,惹的大家哄堂大笑。
我们付出的是汗水、艰辛、疼痛,收获的是胜利,大家知道肩负的责任,所以,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同志叫苦,没有一个同志退缩,永往直前是我们的信念。
(注:本文插图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党诚蔚:1940年生于陕西省铜川市。1958年12月底参军,历任11师31团一营营部通信排战士,营部给养员,营部无后座力炮排排长。曾参加山南、藏北、阿里等地区平叛剿匪。参加中尼勘界,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后调入原西藏军区步兵学校,任训练部射击教研室教员。期间曾参加昌都地区类乌齐县抗雪救灾工作和左贡县田妥区东坝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70年步兵学校裁撤后,遂转业至原铁道部西安信号工厂工作。
诚信配资-诚信配资官网-配资在线炒股-配资股票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